洪瓊瑤,資深廣播人,出生屏東農村家庭,畢業於文化大學中文系。對於廣播的啟蒙是阿公的收音機,大學時期在系週聽到學弟配音,才發現聲音可以產生多變性的趣味,因而對廣播產生了興趣。大學畢業後曾到小學、國中當代課老師,後來想準備公務員特考時,正好看到中廣閩南語播音員招考,順利進入中廣。在主管的「走出去」——拿著收音機出門採訪,帶著聲音回來的要求訓練下,洪瓊瑤做出「快樂勞工」、「田園詩」,兩個聽眾分別為勞工及老人的節目,從節目名稱、片頭、內容通通自己來,透過報紙尋找線索、電話簿找到勞工和老人育樂中心,再由工會介紹到各產業採訪,或是自己利用假日到公園收錄老人拉琴、唱歌的樂音,親力親為用心製作節目,一枝草一點露,得到金鐘獎的教育文化節目獎和主持人獎。
談到擔任中廣閩南語播音員時,面臨來賓都說國語的難處,洪瓊瑤回憶起大學時期的他,很害怕被別人聽到自己在收聽台語廣播,他認為戒嚴時期政府的國語政策,讓他看清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強權消滅了文化,間接地也把民族滅掉了。有此體悟下,使得洪瓊瑤做節目時特別尊重、鼓勵被壓迫的族群,例如婦女和新住民族群,認為透過廣播可以傳達資訊和觀念,進而幫助他們。
洪瓊瑤的廣播生涯,跨越新舊廣播的開放過渡期,也得到獎項肯定,當年上台領獎的感言「金鐘獎講台語也會通」,言語的背後是心酸台語的文化和美終於被大家看見。洪瓊瑤認為廣播的陪伴功能,可以和聽眾的個人生命連結而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這是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廣播工作者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他也期許同為播音員的後輩,作為一個有能力者,就應該多一些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