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吳秋波七十回顧展

吳秋波七十回顧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吳秋波七十回顧展

吳秋波,台灣彰化縣人,1925(民國14年)年生,早年畢業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藝術系,會受業於黃君璧、溥心畲、廖繼春、張義雄、馬白水、陳慧坤諸名師,在油畫方面,受廖繼春的指導和影響最為深刻,所以他油畫作品中,仍有若干廖先生的風貌,也由於吳先生多年來持續研究不斷,更建立起他自己特有的風格。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彰顯吳先生在繪畫上的成就,特別舉辦「吳秋波七十回顧展」,展出吳先生八十餘件各時期作品,依據展出作品的分析,大致可區分為早、中、近三個時期,其風格均略有不同。早期作品,作畫多用畫刀表現,題材是以靜物為多,寫生多於創作。中期作品,常以畫刀與畫筆配合使用,表現手法益見成熟老練,題材多為台灣鄉土風景或瓶花、水蓮居多。近期的作品則受印象主義和後期印象主義的影響頗多,創作的主題多以國內外風景為主,不使用輪廓線條,所以景物多呈模糊狀,筆觸也更顯快速而活潑,意在追求偶感、率意或變形、誇張的效果 。吳教授曾自述其創作理念:「繪畫是表達作者對物象觀察而產生的心靈感受,無須刻意追求酷似與漂亮,有時須積極的經營作品上detormation的效果(變形、殘缺、強調、誇張)」。所以美術創作往往是表現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此正與中國畫水墨寫意的理論「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乃為上品」不謀而合,但在西畫的理論中,對detormation的運用,並不是隨便為之,它是為了要強烈表現作者的感動和意念,更是為了賦予畫面上的動勢感和其他的特殊效果,換言之,此一手法的運用, 必然是有思想、有個性、有目的的畫家始能為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撰寫者
「國立臺灣美術館召喚土庫之心:建置國家級美術館展覽與建築歷史記憶文件案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
創作者
國立臺灣美術館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5/09/02
ISBN
957-00-6025-5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