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理,清乾隆12年(1747)出生。31歲考中科舉,分發福建侯官知縣。乾隆50年(1785)奉調來臺,出任臺灣府海防兼南部理番同知。次年秋天,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是清代臺灣最大的一次民變。林爽文起事後,臺灣知府孫景燧遇害,淡水廳同知、諸羅縣知縣、鳳山縣知縣亦相繼被殺,臺灣南北俱陷。叛軍集結攻向府城,臺灣知府遇害,叛軍聲勢浩大,當時人在府城的楊廷理攝理府事立即籌劃守備,3日之內募得8千義勇,加強守城與敵接戰,三戰皆捷,守住府城,並派員渡海求援。清廷獲悉後,急派大軍渡海,總計調動四省兵力,才平定這場大規模的民變。事平之後,論功行賞,楊廷理出任臺灣知府。隨後又晉陞為臺灣道,這時楊廷理年僅40歲出頭,已成為臺灣最高軍政首長,為仕途最順遂之時。
嘉慶12年(1807)9月9日自艋舺出發從山路入噶瑪蘭,與水師總兵王得祿合擊驅走佔領基隆、噶瑪蘭、蘇澳的海賊朱濆。任務完成,於10月10日返回安平。並開拓現今的草嶺古道至金字碑路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