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存與管理工作坊」於2020年6月16日在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舉辦,為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與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暨圖書資訊館執行的「黃貴潮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系列活動之一,照片為學員以黃貴潮生前收藏的准考證進行文物登錄練習。本次活動流程包含:「博物館預防性文物保存與藏品管理」、「如何打造一個良善的典藏空間」、「文物持拿、檢視與登錄」及「文物保存、清潔與修復」,為參與黃貴潮手稿及文物數位整理計畫的成員與關心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介紹文物保存的基礎概念。
國立臺東大學名譽博士黃貴潮病逝後留下許多自己收存的手稿、照片與其他文物如身障者乘車優待票、准考證、證書等。黃貴潮的摯友孫大川於《山海文化》期刊裡所撰寫的文章〈遲我十年—Lifok:阿美族的讀書人、民間學者與文化的傳承者〉中提到,黃貴潮臥病在床十年,期間靠著自己的信念與親友的支持,不斷學習充實自我,成年後為了彌補少年時期因病無法繼續就學的遺憾,報名了各類函授學校、參加了各式國家檢定考試。文章中孫大川寫到「有一回看著他攤開在自己床鋪上各式各樣的准考證、講義、學歷證書,一方面驚嘆於他堅強的意志,一方面又不禁要熱淚盈眶,心酸於他是多麼珍愛這個遠離病榻的紅塵世界啊…」對於黃貴潮所遺留的各式文件,保存的目的除了物質上的文化意涵,更多的價值是來自文物的背後,黃貴潮堅持不懈、正向樂觀的態度,也期望藉由妥善保存,讓世人能以他為標竿,勤奮向學且提攜後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