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張照片是空軍飛官黃山年,於美國領取「飛鷹胸章」時所攝,時間約為1940年代。飛行員除了嚴格的身體健康要求外,飛行訓練過程淘汰比率相當嚴厲,經常百人僅結訓十幾人。過關者得償飛天宿願,但更多遭受淘汰者改受地勤、後勤教育,轉作不飛者。
二戰期間,中華民國空軍官校準飛行員們,更是跋涉萬里,無法像現在飛行訓練可以在本國飛行場,戰爭時期因為雲南、四川都飽受日本空襲之災,中國根本沒有安全的飛行訓練場域,因此跨越駝峰世界之巔,去到日本戰機航程以外、受盟軍保護的大大大後方印度臘河(現今巴基斯坦境內)接受初級飛行訓練。幸運結訓者,再搭輪船西行避開軸心國潛艇攻擊,萬里迢迢前往美國本土接受高級和部隊飛行訓練。
歷經顛簸動盪,當年黃山年教官到美國接受飛鷹胸章意義超凡。時至今日,台灣仍然有一批F16戰機駐留美國路克基地(Luke Air Force Base)培訓台灣飛行菁英。令人欣慰的是,台灣空軍健兒在部隊炸射訓練中成績總是優異於各國,贏得美國教官和各國飛官的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