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曬稻穀

這樣的場景在21世紀又流行起來,有些社區發展協會種植有機米,收割後就用日曬的方式,據說經過日曬的米會比直接送烘乾廠的濕米來得好吃,而這些社區也樂此不疲。不過對於曾經曬穀的老農民來說,卻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遇到午後雷陣雨更會讓他們手忙腳亂。

這張照片是在土庫老人活動中心前的廣場拍的,時間是1989年(民國78年)7月5日,一位農民趁著大日頭翻米,讓每一粒米都能被曬到。老農民說,曬米其實很辛苦,要頂著大太陽翻,讓穀米裡面的水分被蒸發掉。當時大家三合院前的埕就是晒穀場。不過有了碾米廠之後,大家收了就直接載到碾米廠烘乾,碾出白米來。現在更方便,只要叫割稻機來,他們就直接從頭包到尾了。

即使是在1989年(民國78年),也越來越少人曬穀了。因為曬穀需要的空間很大,儲存米穀的空間也很大,又怕發霉,又怕老鼠,很麻煩,讓農會或碾米廠來收比較快。不久雖然曬穀變成一種記憶,不過在雲林多數的農家還是不陌生,因為雖然不曬穀,但是還有花生要曬。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田野調查口述訪談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89/07/0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