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斜映的陽光

斜映的陽光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一拍攝為1978年(民國67年)由是臺南市府填海造陸,委託北屋建設興築商業大樓「中國城」,原址是2011年(大正15年)通水的臺南運河盲段船溜碼頭位置。拍攝場景為中國城一處半圓頂形屋蓋側面照。屋頂雖然其鋼筋組成的結構並沒有明顯的傾斜崩壞,但原本擺在上頭的透光塑膠板已經敵不過風雨,殘存碎片墜落於何處也已不可考。

現已拆除的中國城(原名臺南中國城商業大樓),當年的整體建築觀感與傳統常見的方塊形結構比起來,相對柔和許多。但因年久失修的緣故,其屋頂早已承受不住歲月的侵蝕,造成許多片的表面出現層層剝落後留下的痕跡。雖然從有許多破洞的屋頂,陽光穿過破洞塑膠板映入屋內牆面上的畫面顯得十分優美。然而看著陽光從那失去板子遮罩的殘破屋頂映照進來,除了讓看似陰暗昏沉的中國城多了些生氣外,更多的,卻是照出了原本潔白的牆壁同被封殺染黃。堅固耐用的鋼筋支架上出現鐵鏽斑斑,牆壁與鋼筋的交界處被日積月累的雨痕跟鐵鏽水乾枯的痕跡畫上明顯的標記,與讓人感到溫暖的陽光形成強烈對比。

此類圓頂形屋蓋結構建築的構造主要以特定弧度的鋼筋條先依序安裝在建築物牆壁的最上頭,再裝上用來當軌道兼固定特製的半透明薄板的細鋼筋骨架一一安裝上,這樣設計的好處是白天太陽升起時,陽光能過穿透過乳白色半透明版,比起之前都是用混泥土等不透光材質做出來的天花板,空間的整體採光能力大幅提升,除了能省下原本白天室內所需的燈光費用,也能增加陽光帶給人的另一種風味的情調。更是1980年代台南人商業及娛樂的好去處,是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斜映的陽光 / 撰寫者:「船河搖呀搖—臺南運河與船舶記憶調查暨數位影像呈現第一期計畫」計畫辦公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6369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地點-地址
中正商圈
地點-縣市區
臺南市
撰寫者
「船河搖呀搖—臺南運河與船舶記憶調查暨數位影像呈現第一期計畫」計畫辦公室
貢獻者
攝影
李毓祥
時間迄
2016
地點-緯度
22.992822
地點-經度
120.19783
參考資料
台南市政府。《變更臺南市中西區主要計畫 (中國城暨運河星鑽地區)案》。2014。上網時間:2020年10月10日。檢自:https://reurl.cc/r8b0OZ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時間分期
1983~2016(中華民國)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