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片由李明中(1933-2020)之子李旺庭(1966年生)提供,記錄了李家開墾時的景象,當時金針山上林木茂盛,為了種植金針,李家人將森林變成空地,砍下來的樹木當作柴火,做為當年還沒有瓦斯、電路的金針山住戶生活所需,相片中間有白色屋頂處,在當時是李旺庭的母舅家,現址如今則是金針山土地公廟。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臺東太麻里出現了一批來自嘉義的移民,李高簿、李盈源、李明中等李氏宗親,和蔡鳳考、蔡青山父子,先後進入佳崙地區開墾,帶著嘉義來的鄉親,打造出盛極一時的金針產業,為臺東的發展史寫下一頁精彩的篇章。
1980年代(民國70年代)金針產業因為進口貨衝擊本土市場,加上食安問題逐漸沒落,直到1998年(民國87年)第一屆忘憂花活動開始,帶來觀光人潮,各家農場才開始思考產業轉型,發展成觀光勝地。如今,每逢夏季上山的遊客,身影與當年滿山遍野採收金針的工人重疊,彷彿歲月濃縮在花圃中,訴說曾經燦爛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