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貴潮(Lifok Oteng)拍攝的豐年祭活動集錦之三

黃貴潮於1961年購置人生第一台相機之後就開始勤於拍照,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他在2006年時曾整理一批他早年拍攝家鄉宜灣的老照片,策畫「臺東宜灣部落生活寫照紀錄片展《懷念的家鄉》」,其中一個主題為「豐年祭活動集錦」,此為其中一張照片,拍攝時間為1964年,透過此珍貴的鏡頭來呈現在每年7月中旬舉行的宜灣豐年祭的歌舞活動。這張照片紀錄宜灣男子年齡組織青年組成員盛裝與表姊妹合影的照片。黃貴潮在《豐年祭之旅》(1998年出版,第23頁)一書中說明豐年祭的宗教意義與象徵時,特別提到服飾的重要性與意涵,「服飾稱為Losid或Fafodoyan,為禮服或祭衣之意,僅指男子服飾,女子服飾不包括在內。男子服飾各地樣式不太相同,可分四大類型:南部馬蘭系統、海岸中部港口系統、西部馬太系統、北部里漏系統,可説各有特色,以下只敍述類似部份:(1)佩袋:稱為Alofo或Tafolod。除少年組之外,成年男子一律配戴,表示擔任小司祭職務之意。此外它是護身符,有避邪之作用。(2)頭飾:稱為Salilit或Sapngec,男子各階層一律戴著,但各級形狀不相同,一是為識別各階級,二是象徵男子權威與衛護家庭。(3)羽毛冠:稱為Ciopinay,見於頭目及幹部級人物,表示領導有方、動作敏捷、智慧出眾。」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葉淑綾
  • 貢獻者
    計畫執行單位
    國立臺東大學
  • 創作者
    黃貴潮(Lifok Oteng)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