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貴潮教導阿美族少年口簧琴技藝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0年(民國89年),黃貴潮(Lifok Oteng)應臺東市公所邀請,擔任臺東縣巴格隆噯文化成長研習營之講師。此研習活動主旨為傳承阿美族傳統技藝,帶領阿美族青少年認識口簧琴,期待藉此機會,將失傳已久的阿美族口簧琴技藝重新傳承。活動行程前兩天由黃貴潮指導青少年製作口簧琴、演奏技巧,並舉辦小型發表演奏會;第三天為全體成員至花蓮縣觀摩瑞穗鄉阿美族聯合豐年祭。黃貴潮介紹口簧琴主要演奏功能與節奏,其構造可分為「爸爸」、「媽媽」與「小孩」,分別對應口簧琴最外圍的構造竹筒、由竹筒保護的琴身以及簧片,象徵家庭中由父親保護母親與孩子,黃貴潮以家庭作為比喻,讓學生了解口簧琴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口簧琴於阿美族文化中通常由男性製作,為青年男子的手藝指標,口簧琴演奏除了可作為夫妻、情侶表達情感時的媒介,其構造更蘊含了阿美族文化中的家庭意涵。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博愛路365號
  • 地點-縣市區
    臺東縣
  • 撰寫者
    葉淑綾計畫團隊
  • 貢獻者
    計畫執行單位
    國立臺東大學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2.7544139
  • 地點-經度
    121.1467056
  • 參考資料
    林崑成,〈吹口簧琴 阿美族重新傳承〉,《中國時報》,台北市:中國時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賀維新,〈口簧琴傳情 黃貴潮傳承〉,《更生日報》,花蓮縣:更生日報,2002。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
    臺東縣博愛路365號 (121.1467056, 22.754413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