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2000年(民國89年),黃貴潮(Lifok Oteng)應臺東市公所邀請,擔任臺東縣巴格隆噯文化成長研習營之講師。此研習活動主旨為傳承阿美族傳統技藝,帶領阿美族青少年認識口簧琴,期待藉此機會,將失傳已久的阿美族口簧琴技藝重新傳承。活動行程前兩天由黃貴潮指導青少年製作口簧琴、演奏技巧,並舉辦小型發表演奏會;第三天為全體成員至花蓮縣觀摩瑞穗鄉阿美族聯合豐年祭。黃貴潮介紹口簧琴主要演奏功能與節奏,其構造可分為「爸爸」、「媽媽」與「小孩」,分別對應口簧琴最外圍的構造竹筒、由竹筒保護的琴身以及簧片,象徵家庭中由父親保護母親與孩子,黃貴潮以家庭作為比喻,讓學生了解口簧琴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口簧琴於阿美族文化中通常由男性製作,為青年男子的手藝指標,口簧琴演奏除了可作為夫妻、情侶表達情感時的媒介,其構造更蘊含了阿美族文化中的家庭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