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張照片的客廳意象是農產品展售會上的展覽,拍攝的時間是1984年(民國73年)10月24日,距離現在已經有36年,不過在台灣一些三合院中還是可以看到所謂的「古農村客廳」,而鋼筋水泥建造的平房則多是「現代化客廳」的擺設方式。
見證台灣從農業社會跨到工業社會這群50歲以上的人,對這兩種客廳都不陌生,而這兩種客廳的位置擺設方式也呈現不同的生活觀和想法。在古早農村客廳第一眼看到的是「公媽廳」,也就是神明和祖先牌位,大大的神明桌,桌上的香爐、祭品都顯得對慎終追遠的重視。小時候放學回家跨進門後,要先雙手合什向公媽廳的神明和祖先拜拜,沒有理由,只因為父母要我們這麼做。
而現代化的客廳最顯目的就是酒櫃,一個大大的酒櫃,中間的空格可以放電視,公媽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釘在牆上的立架,上面放著神明、牌位和香爐,規模小很多。酒櫃裡面會擺一些洋酒和陶瓷娃娃,而且通常擺的都是西方臉孔。一開始客廳並不是沙發,而是藤椅和大理石木椅,當時還沒有冷氣,沙發太熱,坐不住。後來藤椅和大理石木椅越來越貴,冷氣也有了,才改成沙發。不過這種現實生活中的記憶卻很不真實,因為在同一年代幾乎每個人的家裡都是這樣,彷彿用機器刻出來的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