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美族豐年祭中男子年齡組織所扮演的角色

這是黃貴潮(Lifok Oteng)於1993年拍攝的港口部落豐年祭,照片中的男子年齡階級組織正在舉行迎靈祭(Kalitapodan),此活動為男子組負責,從豐年祭第一天晚上十點開始至次日早上六點結束,是整個豐年祭活動的開場。男子年齡階級組織在豐年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昔日的部落祭儀為男子組主導,從主持到謝幕皆由他們負責,唱跳歌舞也針對男子組而設計,充分展現男性的力與美。傳統豐年祭對女性的參與設有重重限制,因此也有保守的老人稱豐年祭為「O lisin no fa’inayan(男人的祭儀)」。

黃貴潮在《豐年祭之旅》(1998年出版,第24-26頁)一書中紀錄了男子組在豐年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歌舞形式來看,男子組中的老人及青年以同一個圓心分別圍成兩個圈,老人在內圈(Laloma),青年在外圈(Lawac),無論內外圈皆以長幼次序排列隊伍,使年齡大小一目瞭然。內圈的老人組年齡約四十歲以上,以橢圓形排列固定座位,比自己年長的人會坐在左手邊,以示尊敬,這個座位順序直到豐年祭結束為止都不准交換、更改。歌舞進行中不得隨意離席,若有事不再回來須取消空位,以免邪魔佔據空位帶來災禍。老人組成員可坐在位置上或是唱歌跳舞、交談飲酒,七十歲以下老人可視情況需要加入外圈的青年組共同歌舞,外圈的青年組則無固定座位,從頭到尾都站著並且配合歌舞不斷往左邊移轉。現在一些部落的豐年祭依然以男子組為主角,但對於女性的參與則慢慢放寬限制,使女性能更多地參與至豐年祭中。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葉淑綾計畫團隊
  • 貢獻者
    計畫執行單位
    國立臺東大學
  • 創作者
    黃貴潮(Lifok Oteng)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