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物件為黃貴潮(Lifok Oteng)拍攝的阿美族聯合豐年祭照片,由多個部落共同舉辦。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一族,分布甚廣,由南到北皆可見阿美族蹤影,也因地域、習俗、語言的不同,阿美族還可細分為海岸阿美、秀姑巒阿美、南勢阿美、卑南阿美、恆春阿美等,時間的流逝與各地阿美族間的差異讓豐年祭有了多種不同的稱呼,黃貴潮的《豐年祭之旅》(1998年出版,第14頁)一書中記錄著關於豐年祭的七種稱呼,包含阿美族語、日語和中文:
Ilisin(儀利信):據日本文獻資料及老人口傳,Ilisin一詞為古語及神語,意思為「舉行祭祀的事情。」小米時期普遍以此稱呼豐年祭。小米時期的豐年祭活動少則十天,多則十五天以上,內容包含狩獵、祭祀、歌舞、捕魚、餘興等,Ilisin是全套豐年祭活動的總稱,目前在東海岸中部的阿美族部落大多採用此稱呼。
Ilisin(儀利信):據日本文獻資料及老人口傳,Ilisin一詞為古語及神語,意思為「舉行祭祀的事情。」小米時期普遍以此稱呼豐年祭。小米時期的豐年祭活動少則十天,多則十五天以上,內容包含狩獵、祭祀、歌舞、捕魚、餘興等,Ilisin是全套豐年祭活動的總稱,目前在東海岸中部的阿美族部落大多採用此稱呼。
Malalikid(馬拉力氣):此名稱誕生於水稻時期的豐年祭,原意為形容歌舞活動,不含宗教意識,北部阿美族普遍採用此稱呼。
Malalikid(馬拉力氣):此名稱誕生於水稻時期的豐年祭,原意為形容歌舞活動,不含宗教意識,北部阿美族普遍採用此稱呼。
Malikoda(馬利古拉):引申自歌舞直譯,普遍見於東海岸阿美族。
Malikoda(馬利古拉):引申自歌舞直譯,普遍見於東海岸阿美族。
Kiluma’an(吉露媽安):在家或團聚之意,為南部阿美族對豐年祭的稱呼。
Kiluma’an(吉露媽安):在家或團聚之意,為南部阿美族對豐年祭的稱呼。
月見祭(Zukimisai):日語稱呼其一,為賞月之意,因在八月的滿月下歌舞得名,花蓮縣全境普遍採用,老人家將其與母語的稱呼並用。
月見祭(Zukimisai):日語稱呼其一,為賞月之意,因在八月的滿月下歌舞得名,花蓮縣全境普遍採用,老人家將其與母語的稱呼並用。
收穫祭(Siukakusai):日語稱呼其二,因收割稻米完畢後舉行而得名,為臺東縣內普遍稱呼。
收穫祭(Siukakusai):日語稱呼其二,因收割稻米完畢後舉行而得名,為臺東縣內普遍稱呼。
豐年祭:中文稱呼,臺灣習用之稱呼。
豐年祭:中文稱呼,臺灣習用之稱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