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影片為2020年7月13日於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舉辦的「黃貴潮先生紀念座談會」上,Amis旮亙樂團少多宜團長向聽眾介紹並演藝阿美族的傳統「二琴二笛」樂器,藉由介紹與演奏將他與黃貴潮之間的音樂連結傳遞給在場聽眾,並以此懷念、感念黃貴潮,此片段為演奏膜笛時所拍攝。
少多宜在演奏前取出事先預備的竹子將其削成膜笛,說明膜笛的製作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因為在削的過程中必須小心的將原本附著在竹子上的膜層保留下,方能利用嘴巴與膜引發共鳴產生震動來發出聲音。少多宜回憶道「我們的Faki Lifok(黃貴潮)說過小時候就吹這個,他小時候的生活就是充滿著音樂過往的單純生活,在河邊玩耍就在河床取材,現場製作,演奏吹奏,把自己內心的東西表達出去,那就是感情,要讓對方知道你在彈撥。」
膜笛是阿美族的傳統樂器,根據凌曼立1961年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發表的文章〈台灣阿美族的樂器〉記載「膜笛通常是小孩吹奏的,其餘如獵鹿時,吹奏膜笛可引誘鹿群的來臨」,顯示膜笛在傳統阿美族社會的功用除了作為幼童的玩具外,也具備獵鹿時吸引鹿群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