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好吃的不是米干,是米線。」桃園市平鎮區原忠貞新村眷戶張若彤說。
「像我常去緬甸,緬甸就有很多雲南人,他們很少吃米干,幾乎都吃米線,他們也不叫米線,叫餌絲,餌絲賣得最好,米干叫餌塊,但是這個可能是音譯,就像雲南的洱海,有可能其實是類似的由來,還有粑粑絲,但口感不一樣,每一種都是米食。」「米干會在我們這流行,我們應該覺得米干是一個雲南的食物,可以代表一個雲南文化,實際上在雲南,大家比較喜歡吃米線。」他說,龍宮街上的吳家米干,以前他們叫米線大王,真的好吃,而且他們有一個少數民族擺夷族的特色,就是在湯裏面加豆豉,不過他們家的堂姊回家了;現在如果要吃到有加豆豉的湯底只有一家,就是忠貞米干,但是要特別點他的擺夷米干,那真的是好吃,一次就會吃出來,跟平常人做的不一樣,一般吃到的非常一樣。張若彤說:「米干的文化來到這邊之後,他也是會有一些改變的,每一家作米干的作法、配方、比例也都一樣,所以每家的米干吃起來,有的切得比較厚,有的比較薄、比較寬、比較細,就是每家的他們的想法都不一樣,蠻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