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追尋水文與人文的生活關連

追尋水文與人文的生活關連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追尋水文與人文的生活關連

照片拍攝於民國93年(2004),板橋社區大學主任張則周帶著大漢溪環境關懷社團學員和志工前往板新水廠參訪,板新水廠技師正向民眾講解每日的自來水如何通過過濾過成家用自來水。台灣北部台北縣市(台北市,新北市)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大漢溪成為最主要的環境受害溪流,民眾記憶裡,大漢溪旁的垃圾山曾是每日經過的日常風景,甚至在大漢溪旁的學校就讀時,班級垃圾都是直接走向溪邊堆放,民國70年代以降的城市發展與成長的移動人口,讓大漢溪旁台北縣的三重、新莊、板橋、樹林、土城從上游到下游堆滿家用與工廠垃圾,垃圾山是目擊下的記憶。從1992年起台北縣政府(新北市)歷經十二年時間清走垃圾移到林口的腐植土處理場,但對水源的疑慮成為居民的心理的痛,板新水廠每年都開記者會發表水源檢測,但城市中的濾水器具或買水風氣逐漸形成。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張蕙雯
貢獻者
時間起
2004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