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製做水狀

蚶仔寮耆老表示,早年的儀式的「水狀」都是各家戶自行糊裝,置於家中,等到農曆六月初八才會送到廟前排放,近十多年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水狀」都是委由道壇製作(和真靖保護壇),再賣給村民。

水狀的材質為竹子和紙,蚶仔寮每年祭典所用的數量約在1000支左右,金湖因為村莊大,人口多,數量高達5000支。通常,製做水狀的工作在農曆6月初開始,因數量十分龐大,早年道壇都會另外動員村內的小孩來打零工,糊一支水狀,可以拿到30、40元,小孩不僅賺到暑期零用錢,也傳承了傳統工藝。

現因時代變遷,鄉下人口流失,目前只剩下道壇的人員或親屬在糊水狀。早年村民會在水狀上寫上亡者的姓名,近十多年來則是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萬善爺。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田野調查口述訪談 2、 黃文博,金湖港牽水狀(車臧)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拍攝:徐譁荏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07/12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