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牽狀

牽狀,是閩南泉州地區的舊慣民俗,主要可分「牽水狀」和「牽血狀」兩類型,前者是為了超度不幸溺水而死的亡魂,後者則是為了因血光之災而意外死亡者。

明清之際,泉州移民渡海來台,也將「牽狀」的習俗帶進台灣,西部沿海,如彰化鹿港、雲林口湖一帶仍有為亡者牽狀超度的傳統,尤以口湖的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八日所舉行的「牽水狀」科儀最為盛大,所糊的水狀數量高達數千,這是因為該地曾經發生慘絕人寰的大海難。

早年水狀的顏色以象徵水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花紙為主,衍變至今為淺色素花顏色,而水狀上原本書寫亡者姓名,也改成貼「萬善同歸」及敬獻者的姓名,死亡的哀戚感隨著時空的推移漸淡,但口湖當地仍透過宗教儀式永誌不忘這段傷痛的歷史。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台子村蚶寮126號
  • 地點-縣市區
    雲林縣
  • 撰寫者
    李漢鵬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1、田野調查口述訪談
  • 地點-緯度
    23.5458636
  • 地點-經度
    120.1523226
  • 時間起
    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