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貴潮(Lifok Oteng)於1953年(民國42年)6月25日寫下的日記,根據黃貴潮於《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2000年出版,第136頁)書中的記錄,日記內容為:
「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四 天氣:晴
……稍有疲勞的感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過了一會,來幫忙工作的人有十二名,吵吵鬧鬧,不知在哪兒洗過澡,身體上沾滿水珠兒歸來。媽媽早已準備好午餐。他們之中最有趣、可笑、頑皮的一個人看了餐桌,『這!什麼菜呀!來吃吧!』還沒有說完,兩支手指挾住,胡嚕胡嚕吃下去,滑稽極了。大家學他的樣子,開始吃中餐了,我也一起吃。仍舊以高級長官的待遇招待他們,因為是最後一天割稻日,鹹肉等菜肴都上桌了,保持著傳統的習慣。我還在遲疑著如何吃?好吃嗎?味道如何?他們早已爭先恐後地吃下去,盛滿一大碗、切大塊的鹹牛肉,一轉眼間沒有留下一塊肉,全都吃光了。
然後在大家面前中間放了一升瓶酒,他們幾乎都是十八歲年輕氣旺的男性,於是開始倒酒喝了,當然開始唱歌了。真是時代落伍者!眼看著這樣的情況,我在心中這樣想著。可是稍後再回想一下,覺得自己知識淺薄,自責自己。」
黃貴潮透過日記不間斷地記錄他對身旁人事物的觀察,寫下個人因病痛飽受折磨的苦惱,與親友的交談互動,也記述部落生活的脈動等,日復一日透過日文、中文、羅馬拼音、和注音等符號的累積,他的日記成為我們了解他個人歷史,以及認識宜灣部落和阿美族文化的珍貴史料。黃貴潮因為罹患「筋骨結核性化膿症」導致身體癱瘓臥病在床長達數年,他曾說過無法勞動讓他在當時崇尚勞動的阿美族社會中成為無用的人,生病讓他體認到未來唯有靠知識和用腦與嘴才能生存下去,於是他廢寢忘食的閱讀自學,不斷的努力紀錄與探究,讓他日後成為知名的阿美族文史研究者。他的生命故事也體現了病痛雖禁錮了他的身軀,但知識和創作卻釋放了他的靈魂。

(有在日記)(1).jpg)
(有在日記)(1-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