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寶瑩,1969年生,現任電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亦曾任電光里里長,對所在村里社區大小事務服務熱忱,並積極推動地方環境與文化的營造,以及社區長輩的樂活照護。其於2020年夏初再現阿美族的傳統肉類醃製方式—siraw(醃肉),娓娓道出背後一段生命故事。
潘寶瑩的父親伍國祥來自四川,為韓戰時期來到臺灣的職業軍人,主要在高雄旗山服役;母親則來自臺東的南王部落,為卑南族人。他們婚後暫居在臺東池上的娘家,直到潘寶瑩出生後,伍國祥便申請退伍轉就職宜蘭的森林開發處工作,並舉家遷至宜蘭定居。潘寶瑩和弟弟便從小在宜蘭成長,直到她念小學5年級上學期時,母親因病過世。當時父親因工作忙碌無暇照顧,便安排她寄宿生活在臺東關山鎮電光里的阿姨家。
電光為海岸山脈與卑南溪流所環繞的河階地聚落,居民多以務農為生,而潘寶瑩阿姨家則是以開雜貨店為主,故生意十分忙碌,她也在一面念書一面得在店內工作幫忙的生活下長大。後來,潘寶瑩父親也來到電光同住,並與同梯的朋友張俊山,一同在雜貨店幫忙。生活在以阿美族及客家人口居多的聚落,當時的雜貨店除了販賣一般生活用品,也會販賣阿美族習以為常的醃製肉品siraw(醃肉)。當時販賣的siraw多半由張俊山負責製作,而潘寶瑩也跟在一旁學習怎麼製作,久而久之,店內的 Siraw便多由潘寶瑩負責製作。而她也在多族群生活的耳濡目染下,不僅熟悉商店買賣溝通,除了華語、閩南話之外,也學上些阿美語和客家話,反倒不太會說卑南語。 siraw在阿美族聚落雖然家家都有自己的版本,然而仍然有不少在外求學的學子,常會透過當時的雜貨店帶上這一罐「家鄉的味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