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鐵二塊式軌枕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大庄糖鐵竹圍子線上。竹圍子線興建於明治44年(1911),原為木枕,在1948年起陸續抽換為石灰軌枕,當時的鐵道係由兩個鐵道石灰軌枕及軌道所組成。
臺糖雖沿續日治時期的木枕,但每年仍需抽換達百萬餘根之多的枕木,就虎尾糖廠而言,1946年至1949年之間平均每年抽換48,000根木材,使軌道保險費用支出甚多,加上木材取得日益不易,於是臺糖開始研究如何製造鋼筋混凝土軌枕(又稱洋灰枕)以降低購買木材及抽換軌道的人事成本。由於臺灣盛產水泥,鋼筋也能自製,對糖鐵而言,以鋼筋混凝土軌枕鋪設鐵道,並不會因糖業火車行駛於軌道缺乏彈性而造成影響,在以上條件下,臺糖開始自製鋼筋混凝土軌枕。
糖廠及鐵道修復工作陸續在1946年至1948年間完成,抽換軌枕的任務至1951年止。但因混凝土枕木昂貴,為減少成本、減少重量、方便組裝,僅以二塊式的枕木作為基底,中間再以鐵圈連結,但此做法卻造成鐵軌的不平衡,一旦老鼠或其他動物在鐵軌下鑽洞,加上中間鐵圈生鏽斷裂,火車便容易失去平衡而出軌。因此於1987年起逐漸淘汰二塊式軌枕,改用整塊式軌枕以避免類似的事故發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