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山林圯墓

竹山林圯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竹山因位於觸口臺地東方,為濁水溪下游進入中游之門戶,為漢人沿濁水溪進入今南投縣之第一站,故古人云「前山第一城」。竹山拓墾據最早文獻載始於康熙24年(1685年),蔣毓英之《臺灣府志》云:「北路之斗六門、二重埔而進,至『林驥』,環溪層拱,有田可耕,為野番南北之咽喉。」鄭氏時期林驥率眾入墾竹山被族民殺害而壯志未酬。

竹山市區有林圯之墓,位於竹山鎮雲林里(竹圍仔),俗稱「林圯公墓」,位於竹山市區果菜市場附近,育英路與林圯街交會處,原無墓碑,以一棵橄欖樹當標示,清代已有林圯之墓,為林圯及部眾之合葬大塚,清末當地居民祀林圯於墓旁之頂福戶土地廟,光緒年間雲林知縣陳世烈甚至欲上奏朝廷為其立專祠奉祀,只因陳氏去職而未果行。

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日本人為紀念其國皇紀2600年,乃以水泥改建林圯墓園,坐東南朝西北,墓碑用花崗石,刻「明代開闢水沙連功授右弼參軍林圯公墓」。戰後古蹟評審委員認為墓園型態怪異,不列入古蹟。今所見為1988年政府重建(見圖1、圖2)。清代頂福戶福德祠附祀有「前明右參軍林圯」神位,為開山第一神廟。

林圯為最早跟隨鄭成功於1661年入墾竹山的人,故竹山為紀念其開墾竹山之功故舊名為「林圯埔」,除原本的林圯墳墓外,也留下不少祭祀「林圯」的祠廟,靈德廟中也配祀有林圯塑像一尊,林姓宗祠崇本堂供有「清開闢水沙連右參軍林圯公一位神主」,皆可說明林圯對於竹山開庄的意義。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712201
所在地-經度
120.689005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竹山林圯墓
參考資料
清代濁水溪中游漢「番」勢力的消長與漢人社會的建立,2020年6月10日瀏覽,網址:https://reurl.cc/d09YaM 「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 清代濁水溪中下游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生活田野考察活動紀要,網址:http://mingching.sinica.edu.tw/mingchingadminweb/SysModule/mvc/friendly_print.aspx?id=508(瀏覽日期:2020年6月10日)。 張達修〈竹山拜林圯公墓〉考釋 吳福助考釋1、黃哲永標音,2020年6月10日瀏覽,網址: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19-201108/page06.1.htm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灣府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大正6年(1917)鹿谷秀才黃錫三所撰〈林圯紀念碑〉一文,云: 先是明鄭成功,游金廈退處臺灣,墾荒闢地,行屯田法,寓兵於農,做久遠計,時水沙連一帶,生番盤踞、非常鷙悍,林圯奉成功之命,開闢水沙連,提一旅之師,由斗六門入牛相觸,擇平曠地,駐紮行營,屢挫兇番之鋒,嘗為狙擊之伺,乃環營植木柵,為悍禦計,日則引兵相視原野,夜則退守木柵,忽一夜,生番大舉襲木柵,炮火轟烈,包圍突擊,圯四面應敵,勢急寨潰,手刃血戰、圯與部下力竭,俱遇害,後人因其營址,封為巨塚,並部下而葬焉,名其地曰林圯埔,志不忘也。迨建市街,構數椽,塑像屍祝,與福德神合祀,為開山第一神廟,前清丙戌年,建設雲林縣治,邑令陳世烈,築衙署於墓左,徵事蹟於紳耆、將請於朝、立祠以報,旋因陳令解組,事遂寢。」
撰寫者
張凱惠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