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因位於觸口臺地東方,為濁水溪下游進入中游之門戶,為漢人沿濁水溪進入今南投縣之第一站,故古人云「前山第一城」。竹山拓墾據最早文獻載始於康熙24年(1685年),蔣毓英之《臺灣府志》云:「北路之斗六門、二重埔而進,至『林驥』,環溪層拱,有田可耕,為野番南北之咽喉。」鄭氏時期林驥率眾入墾竹山被族民殺害而壯志未酬。
竹山市區有林圯之墓,位於竹山鎮雲林里(竹圍仔),俗稱「林圯公墓」,位於竹山市區果菜市場附近,育英路與林圯街交會處,原無墓碑,以一棵橄欖樹當標示,清代已有林圯之墓,為林圯及部眾之合葬大塚,清末當地居民祀林圯於墓旁之頂福戶土地廟,光緒年間雲林知縣陳世烈甚至欲上奏朝廷為其立專祠奉祀,只因陳氏去職而未果行。
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日本人為紀念其國皇紀2600年,乃以水泥改建林圯墓園,坐東南朝西北,墓碑用花崗石,刻「明代開闢水沙連功授右弼參軍林圯公墓」。戰後古蹟評審委員認為墓園型態怪異,不列入古蹟。今所見為1988年政府重建(見圖1、圖2)。清代頂福戶福德祠附祀有「前明右參軍林圯」神位,為開山第一神廟。
林圯為最早跟隨鄭成功於1661年入墾竹山的人,故竹山為紀念其開墾竹山之功故舊名為「林圯埔」,除原本的林圯墳墓外,也留下不少祭祀「林圯」的祠廟,靈德廟中也配祀有林圯塑像一尊,林姓宗祠崇本堂供有「清開闢水沙連右參軍林圯公一位神主」,皆可說明林圯對於竹山開庄的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