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輦」是指古代皇帝的座車,亦指貴族富豪的車子。「轎」則是指一種用若干人在前後抬著的交通工具。
「輦轎」在閩南語中,也稱作「輦轎仔」,是「放有神像或神符的轎子」;在臺灣民間習俗,問神、扶乩的場合時,轎子會因為神明的力量而上下左右搖晃,甚至於橫衝直撞。《全臺詩》中收錄了劉家謀的〈海音詩〉,作者在自己下的註腳中說到:「俗重扛神,有病請神醫之。神輿兩轅,前一人肩其右、後一人肩其左,其行顛簸不定。病家用糠或米置箕中,前左轅忽低忽昂,點注糠、米間作畫字狀,以為神方;即醫死不悟也。」《廈門志》中也記載:「各廟必以時出巡……鄉各祀一神、家各祀一神,有病則以肩輿抬之,向藥肆取藥……」可見利用神明的力量來發動輦轎,並且透過輦轎來直接治療或開立藥方的治病方式,在臺灣已經由來已久。
臺灣「觀輦轎」的活動也盛行於王爺廟,在出巡、暗訪、過火等重要儀式時,也會透過輦轎來驅邪。祂的進行方式,主要是以轎腳當乩筆,由法師念請神咒,直到輦轎開始晃動,轎腳開始在案桌沙盤上書寫文字,由一旁負責翻譯的人員辨別字句加以解釋,從中尋找解答或是神明指示的訊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