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是執行祝由之術的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巫」字的解釋是:「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意思是擺動肢體以召請神靈、事奉神明的女子,即是古人所謂的「巫祝」。
許慎說,「醫」也寫成「毉」,指「治病工」,醫者是擅長「用藥酒治病」的人。三國時,張揖編纂的字書《廣雅》記載:「醫,巫也。」清代學者王念孫指出:「巫與醫皆所以除疫,故『醫』字或從『巫』作『毉』。」認為巫和醫都能去除疫病,「醫」字寫成「毉」,「毉」以「巫」為偏旁,和「巫」的意思有相同之處。
現存最早的傳統醫書《黃帝內經》,約成書於戰國到西漢之間,此書由《靈樞》、《素問》兩部分組成,在《靈樞》的〈賊風〉篇記載,四時的異常氣候會導致賊風邪氣,賊風邪氣對人有害,且症狀看似鬼神作祟導致的病;這時,讓巫者為病患施行祝由術,病就能治好了。而巫者能把病治好,是因為他們「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且掌握療治方法的緣故。但,古書裡的巫、醫,不完全通同。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裡,記載扁鵲行醫時,若遇到「信巫不信醫」的病患,扁鵲會選擇不予治療。所以,至少在西漢初年部分人士認為巫、醫各有專長,職能不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