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什麼是眷村?

此文章為眷村研究學者郭冠麟教授歸納出的眷村沿革史與分析,首篇以「什麼是眷村」破題,解釋眷村的字面意義與眷村人口遷移與型成階段概述。

文章內容談及「眷村」二字,即為「眷屬的村落」,與可讓眷屬居住的「員工宿舍」具有同樣的意義,目的為為了讓組織內成員在安頓眷屬,無後顧之憂。眷村通常出現在需要人力密集、永業化(除人原因業務疏失,否則行政機關不能隨意終止行政人員的任用 )、軍公教就是一個極易產生「眷村」的行業。

從1945年起至1950年止,國共內戰人口遷移在中共部隊的追擊下,渡過了台灣海峽來到台灣。國軍來臺三階段,一是日本投降後被派來臺受降的部隊;二是協防臺灣的部隊;三是1949年之後加強協防臺灣及其後撤退來臺的部隊。1945-1949 年間,台灣在短短4年間即增加約120萬人口。國民黨政府當局在與中共作戰時,就以「安頓眷屬」為口號,來到台灣後重新重視這個問題。因此在短期間內於有限土地上,建構堪住的屋舍就是國府最早形成「眷村」概念的型制。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簡維萱
  • 創作者
    郭冠麟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20/7/1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