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貴潮(Lifok Oteng)於1954年(民國43年)3月14日寫下的日記,根據黃貴潮於《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2000年出版,第152頁)書中的記錄,日記內容為:
「三月十四日/星期日 天氣:晴 於S家
有生以來首次採取積極行動,終於參加主日禮拜。臨出門之前U母說:『由你的行動表示,我才知道你走的路!』又說『村民在背後的議論滿天飛,被別人指指點點的,還不都是我這當媽媽的不是嗎?』眼看著U母的失望和可憐相,我聽著哭了起來。
回顧我這病後的療養生活,都是仰賴U母的苦心照料,此恩永遠難忘。可是U母是虔誠的真耶穌教友,我則與長老教會往來不少日子,無論怎樣對真耶穌教無緣也無趣。
上午的禮拜很平常,下午的禮拜擠滿了信友,無法擠進去,狗屎!我發脾氣,回家去抱住吉他等待晚餐的到來。晚餐只有芋頭,看見彼此不甘願地吃相,『哇哈哈!……』一聲爆笑,這種滑稽情形,大家都不知不覺地笑飽了。」
鄭宇捷在〈阿美族的活字典—黃貴潮〉一文中提到:「《遲我十年》這本書便是黃貴潮臥病第7年開始寫的生活日記,當時只是因為閱讀了許多文學書籍而想自己動筆,小小Lifok拿著學校的作業簿就嘗試寫了一篇自己的生活紀錄。據他自述,首篇日記寫成之後欣喜若狂,『哇!成功啦,太好啦!』不敢相信自己有駕馭文字的能力,『每天一篇』的文字練習,加上求知若渴、愛字如癡,『只要有字的東西我都愛看!』是一個全然靠自己養成的天才型素人作家。」鄭宇捷強調「黃貴潮的友朋長輩也不斷供應心靈的糧食,就這樣把他栽培成一個全方位的知識分子,開展了以族語、日語、華語三種語境構築而成的智識世界。」作者總結道:「原住民族原本沒文字,他們寶貴的文學和生命哲學保留在生動的口傳歌謠、故事中,何其幸運的是,有當年小小Lifok這盞亮光,為使用日語、華語的異族人引領一條通往阿美族人的心靈之路,讓我們有機會互相了解、欣賞也彼此珍惜、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