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的構圖係由陳澄波在相對制高點俯瞰而成,內容主要描繪淡水河岸口和淡水小鎮的特殊風貌,可見畫面中的紅色屋瓦自右前方的前景部分一直延續到後景,而這些房舍別於西方幾何都市計劃的規矩排列,是一種具有機,並隨著山行水勢而成的混雜,畫面視角直至與左方淡水河口交會,色彩對比強烈,筆觸粗曠。
最終,能在層層堆砌的建築群中,仍清晰可見現今的淡水長老教會的尖塔置於右方,藉由此作品得以重現日治時期淡水地區的區域風貌與人文景觀。
陳澄波(1895-1947)為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重量級畫家,曾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陳澄波成為首位入選帝展西畫部門的台籍藝術家,爾後多次獲得帝展、台展與府展等殊榮肯定。其作品構圖嚴謹,用色大膽鮮明,繪畫風格呈現獨特個性,擅長人物、靜物及風景,後期由以後者居多,完成諸多膾炙人口的淡水及嘉義等地方風景。陳澄波除致力於台灣美術的現代化與「地方色彩」的形塑外,曾先後參與重要美術團體的組織,如「七星畫壇」、「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等,提升美術的普及及專業化功不可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