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市鞋類製造加工職業工會-蔡水標理事長口述

據時任高雄市鞋類製造工會理事長的蔡水標口述,有關臺灣鞋類加工業的發展史,尤其後來成立的鞋類工會,包含多樣性鞋款,如鞋子、皮鞋、布鞋、雨鞋、木屐、拖鞋等都等。1968年,鞋類加工業開始發展,相當需要人手,但卻聘請不到人,因而出現大量的童工,致常有國小畢業,就去加工區製鞋工廠上班,而為躲避經濟部官員來稽查,工廠甚至會叫童工,去躲在廁所。隨著中國大陸開放後,廠商大都外移大陸,影響加工區工廠銳減,造成現今鞋類都來自大陸進口,訂單大多被搶走,鞋類工人因而失業。蔡水標也特別提到,雖已是後期,但仍曾有製作過裹小腳的鞋子,現今社會已看不到。蔡水標稱,往昔,鞋子的穿著,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品味,尤其穿著好鞋上舞廳或飯店,常能獲得更好的服務品質。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管理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資料來源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勞工博物館紀錄影片場記表No. 36-鞋類製造工會
  • 創作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3/6/16
  • 媒體類型
    影片
  • 存放位置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6樓高敏感庫房
  •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