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任高雄市鞋類製造工會理事長的蔡水標口述,有關臺灣鞋類加工業的發展史,尤其後來成立的鞋類工會,包含多樣性鞋款,如鞋子、皮鞋、布鞋、雨鞋、木屐、拖鞋等都等。1968年,鞋類加工業開始發展,相當需要人手,但卻聘請不到人,因而出現大量的童工,致常有國小畢業,就去加工區製鞋工廠上班,而為躲避經濟部官員來稽查,工廠甚至會叫童工,去躲在廁所。隨著中國大陸開放後,廠商大都外移大陸,影響加工區工廠銳減,造成現今鞋類都來自大陸進口,訂單大多被搶走,鞋類工人因而失業。蔡水標也特別提到,雖已是後期,但仍曾有製作過裹小腳的鞋子,現今社會已看不到。蔡水標稱,往昔,鞋子的穿著,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品味,尤其穿著好鞋上舞廳或飯店,常能獲得更好的服務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