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市進出口貿易服務工會-曾清泉理事長口述

據時任高雄進出口貿易職業工會理事長曾清泉於2003年口述,從日治時期開始,高雄港經過兩次築港工程後,成為亞洲的進出口大港,當時的航線可來來往於日本、中國等重要港口;戰後,國民政府來臺,高雄港在政策主導下,漸成為工商業大港,再加上工資便宜,1966年增設加工出口區,吸引許多國際公司來高雄投資,也連帶有貨物進出口的需求,1987躍居為世界第5大貨櫃運輸港,帶動了高雄的經濟繁榮。高雄港的貿易從1990年代開始衰退,曾清泉認為工資高漲是關鍵,讓許多國際公司不願再來高雄投資,且工人轉業,港口從業人力,大幅緊縮,加上政府大量引進外籍勞工,與本國勞工爭搶飯碗。曾清泉稱,高雄港進出口貿易與臺灣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早期因港口勞動力需要很多工人,但隨著機器逐漸取代人力,港口的勞動力需求逐步減少。 2003年,又適逢SARS(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肆虐全球,由於進出高雄港的貨輪大減,進出口貿易職業工會的會員生計,也大受影響,失業者眾多;在疫情出現前,高雄港的進出口貿易種類繁多,如五金、日用品等各種行業,工會的會員還可以透過「港工捐」,即港口服務費,以為補貼,但疫情爆發後,也取消了港工捐,可見當時進出口貿易與全球情勢發展的密不可分。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管理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資料來源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勞工博物館紀錄影片場記表No. 32-進出口貿易職業工會曾清泉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高雄港
  • 創作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3/6/11
  • 材質
    720x480,MP4視訊檔
  • 媒體類型
    影片
  • 尺寸
    原始影片1小時12分鐘
  • 存放位置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6樓高敏感庫房
  • 時間分期
    1950年代至2003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