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好茶

舊好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好茶社原稱Kochapongan(コツアボガン),清代文獻中記為「加者榜眼」或「加婆敢」,荷蘭番社戶口表中則記為Koetapongan,戰後音譯為「好茶」或譯為「古茶布安」是魯凱族西魯凱群人原始聚落的主幹,包括霧臺、阿禮等聚落皆由其分出,不論是歷史背景或文化傳統,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古茶布安的先祖原居住在臺東縣境太麻里與知本間的Shiki-parichi(シキパリチ)地方(《高砂族調查書》則指位在大南溪右岸舊大南社與ヲンヲド山(onod)中間),約在距今670年前因為受到附近其他部族勢力壓迫而產生移住的想法,有一次始祖Puraurn及其妻帶著雲豹來到舊好茶上方,稱為Karsgan的地方,雲豹逗留不肯離去,並曾在人形、豹形之間變化,獵人認為雲豹有靈性,且附近有廣大的原野適於農耕,森林中野獸繁多,飲水也豐富,於是回到臺東率族人及親屬5戶的人來此定居,形成一社即「舊好茶」聚落位置在隘寮南溪上游右岸與該溪支流土名Dalagalen溪會流處北方、井步山(阿緱富士山)魯凱族語Kaligutsan與Paratodan山的合稱)南方,標高970公尺東南向的急傾斜坡地上,距隘寮南溪谷約2500公尺,地形東寬西窄,隔溪可遠眺排灣族的上排灣、平和、白鷺等社。之後由於人口逐漸增加,耕地狹隘、食物不足,約距今370年前有10戶30人越過井步山東側山頂處,於今標高1300百公尺處形成阿禮社(Adel);約270年前發現霧臺社附近的廣闊原野,而有7戶29人及3戶7人分別移住形成Budai及Kabararayan兩社;另有6戶20餘人也在300餘年前,遷往舊好茶東南方約五公里的Tatoor(タトオル)建立一小聚落,昭和3年(1928)日警有感於路途遙遠、管理不便而強制命其遷回舊好茶國小下方重建家屋。日治晚期官方的集團移住計劃中,曾計劃將大部份好茶社與馬兒社全部,遷往楓港溪上游,但因日人結束對臺統治,實際上並未實施。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699807
所在地-經度
120.736305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鄭安睎,《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案-霧臺、好茶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9年)
撰寫者
陳威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