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標示得龜三角旗

標示得龜三角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乞龜,是臺灣民間於神明慶典、元宵節時常見的習俗。「乞者,乞討也;龜者,瑞獸也。」是向神明乞討祥龜以增祥瑞之意,而龜在民俗上也被視為長壽象徵,為「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及考終命之首。乞龜的材料來自於廟宇在農曆春節或神明慶典期間,將庫存的糯米、麵粉、糖等五穀米糧作成糕點,粿膜上印有象徵祥瑞的龜殼壽紋。


  辦理乞龜時,廟方管理人員會將該年度可供信眾擲乞的龜全都放置於廟埕。此時,所有的龜均是頭朝內供奉神明。乞龜時,民眾先選定欲求之龜,再向神明擲筊請示,經神明許可,要將香插在龜身上,同時將龜首轉向朝廟外,向接下來乞龜的民眾表示「名龜有主」。近年來,因乞到龜之後,常有信眾忘記、甚至是不知道需將龜轉向,又有信眾看上同一隻龜而造成糾紛。為了避免持續發生爭端,有廟宇特別設計這只紅色的小三角旗,供信眾乞到龜時將之插在龜上做為辨識。


按乞龜習俗,乞到龜的隔年要回廟裏還龜,所還之龜重量要等於或重於去年乞到的龜。因此在地方大廟辦理的乞龜儀式,常見達千斤以上的大龜供信眾乞龜。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地點-地址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275號
地點-縣市區
桃園市
撰寫者
吳敏惠
貢獻者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活動主辦單位
桃園慈護宮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