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建築師阪茂為倒燬的鷹取教會設計了紙管建築Paper Dome,並在一群志工合力下完成興建。串連日本阪神和台灣921兩大地震的紙教堂Paper Dome要在房屋受創率高達62%的桃米展開再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亦朝向集結眾人之力規劃,並在2008年1月25日,舉辦「千人立柱」活動。
立柱前一天,10位日本「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的推動委員們,也先行抵達桃米。當天一早,從澎湖、花蓮、台北、台南……超過1千位朋友相繼參與立柱活動。雲林縣崙背鄉貓兒干北管團,悠揚琴音中揭開活動序幕。在魚池鄉明潭國小戰鼓隊擂鼓聲中,地震後黃泰吉、廖德蘭夫婦所培訓的空手道青年義工們,從山坡上將一根根紙管接續抬到基地邊。
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和紙教堂本堂神父神田裕、南投縣副縣長陳志清、埔里鎮長馬文君,合力扛起將第一根紙管進場。參與的志工們,從上午到過午,接續扛起一根根的紙管入場。「第58根紙柱,進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和工作夥伴、志工,合力將最後一根紙管立豎在桃米的土地上,完成紙教堂的立柱。
參與千人立柱活動的謝志誠執行長表示,唯有「向天借膽」才敢將Paper Dome移築台灣。他期許紙教堂Paper Dome:「可以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地,促進台灣社區的交流與進步。」
「向天借膽」的傻勁,終於接地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