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故鄉鳥忘食生態米義賣

新故鄉鳥忘食生態米義賣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故鄉鳥忘食生態米義賣

圖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和工作夥伴,在收割倒掛曝曬的鳥忘食生態米前合影。

2006年暑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了3位成功大學建築系的實習生宛婷、浩偉和智棠,原本希望參與紙教堂Paper Dome的再生工程,但因資金的募集並不順遂,讓再生作業延宕。

3個實習生就跟著「新故鄉」的夥伴,利用基地邊緣的4厘地種起稻來。順著桃米坑溪直到今中潭公路周邊的河階地,早年是遍植水稻的梯田,現今不僅地貌改變了,連水稻也沒有人在種植。

「讓桃米看得到米」,成了再生空擋的另一行動,等稻米收成後還可以拿來義賣。

810日,「新故鄉」夥伴和實習生,在田份仔種下台農71號益全香米。秉持著不噴灑農藥和化肥,生態米依著時序成長。12月,經過120天的成長,飽滿的稻穗在冬陽下閃爍。20年來,桃米的麻雀已經忘記稻米的滋味。這批幸運躲過鳥劫的「鳥忘食」生態米,後來製作成1斤裝的新故鄉紀念米,以每盒兩包1000元義賣,共募得35千元,數量和價錢雖不多,卻甚具意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地點-地址
桃米里田份仔
地點-縣市區
南投縣
撰寫者
顏新珠
貢獻者
時間起
2006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