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房邦於明治45(1911)年初任茶業改良場前身殖產局茶樹栽培試驗場三叉河茶樹栽培試驗分場雇員,1912-1918年調任殖產局茶樹栽培試驗場雇員,大正8 (1919)年起升任殖產局暨茶樹栽培試驗場技手,大正11年至昭和4年(1922-1929)機關改制為中央研究所平鎮茶業試驗分所擔任技手職務,前後在茶業改良場服務19年。昭和5至12(1930-1937)年調任殖產局茶業傳習所技手職務8年,在臺期間服務茶界計27年。
井上房邦曾著作「臺灣茶樹栽培學」,內容詳實且系統性介紹茶樹栽培管理,包含氣侯土宜、茶園開墾、茶樹繁殖方法、茶樹修剪、茶園施肥、病蟲害及茶葉採摘與收量等等計17章,是當時茶樹栽培管理的寶典。井上房邦調查報告曾指出「包種茶起源」,係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業茶者王義程所創製及傳授製法。此種茶葉製成後,用方紙二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之四方包,包外蓋以茶名及嘜頭印章,稱之為「包種」,亦即包種茶稱謂之由來」。大正15年(1926年)在井上房邦技手監督下,從印度首次引進阿薩姆種樹種子分別於中央研究所平鎮茶業試驗支所苗圃與魚池蓮花池試驗地兩地茶園定植。1926至1934年間試驗以Jaipuri,Manipuri,Kyang,及山茶比較生葉收量及製茶品質,收量以山茶最多,製茶品質以Jaipuri最優,山茶最劣滋味雖強,但香氣欠良;平鎮不如魚池蓮花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