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空軍基地旁,坐落著多個空軍眷舍,多是日式木板建築,發配給在空軍基地服役的軍人及其眷屬使用。吳清香曾住在基地北側的建國十村,民國50年(1961)剛搬入眷村,她說:「當時住在日本式的房子,你(鄰居)住前面我住後面,環境比較差,裡面一大床一小床,沒櫃子只能自己釘箱子,一層一層擺衣服,等有錢的時候買衣櫃。」吳清香回憶,在民國50多年(1961)的時候最辛苦,小孩出生要喝牛奶,但從前牛奶很貴,先生的薪水根本無法負擔,「當時一罐奶粉200塊,先生一個月薪水才300多塊,買完奶粉只剩100多塊,不夠家裡吃用。只能把自己的眷糧拿來賣,賣油、賣米貼補家用,自己做饅頭給孩子早上上學吃饅頭。沒有配菜,豆漿也不會磨,只得喝開水配饅頭,辛苦一點就養雞。」談到在院子養雞,吳清香自己用鐵皮、磚頭加蓋雞舍,她笑著說:「一開始先做毛衣、繡花,工作比較少才開始養雞。村子裡有人家做養雞生意,買飼料先用借的,雞也是先抓的,等雞長大之後再跟老闆結帳,還他小雞錢跟飼料錢。比如100隻小雞,1 隻1塊錢;飼料一包20到30塊,先拿五包,把小雞養成中雞,再進一批小雞,養小雞的同時中雞變大雞,再把大雞賣了,家裡三批雞輪流長大。」直到民國59年(1970)6月,吳清香到電子公司上班,家境逐漸好轉,她回憶,剛進公司一個月薪水600塊薪水,到民國83年(1994)10月退休前,一個月薪水是18000元,吳清香更驕傲的表示:「自己在電子工廠做了25年,每個月薪水幾乎都是先生薪餉的三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