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媽媽們的好感情,最為人津津樂道,但來自不同族群的她們,剛開始相處時,仍經歷過一段磨合過程。曾住在桃園建國十村的吳清香,回憶與眷村媽媽們的相處,她說:「村子本省媽媽講臺語,外省媽媽只會講國語。有一天下午,那些外省媽媽都會在竹林下面打毛衣,因為比較涼嘛!我跟幾個朋友在旁邊看她們打,一邊用台語聊天,她們就以為我們在講她們壞話,我就跟她們解釋:『我們在講你們很能幹,會打毛線、毛衣,我們都不會。』外省媽媽們聽了也沒說什麼,我們都在旁邊看,慢慢學,後面我們4、5個臺灣的媽媽也會打毛衣了。」軍人丈夫長年在外,眷村媽媽們有困難時會互相幫助,感情越來越好的她們,常一起到廟裡拜佛,吳清香表示:「我們都信觀世音菩薩,每逢2月、6月、9月的19號觀音誕日,媽媽們15、16號會講好,19號找二輛計程車到村子來,到龜山的嶺頂廟拜觀音,吃完齋飯後再回家。例如這輛車資300塊,一人分攤多少錢,大家也不會計較。」因應政府政策,建國十村面臨拆遷,吳清香與眷村媽媽們離開居住20多年的家,搬到大園菓林,住30年之後,民國95年(2006)搬到龜山陸光國宅,這群眷村媽媽們,更成為彼此數十年的好鄰居、好姊妹,「像是一樣住在陸光的毛光華,從在建國十村時開始當我鄰居,已經當了60多年。建國時村的媽媽們在陸光還有70、80個,菓林也還有20、30家。」吳清香談到這群好姊妹,他笑著說:「三天、二天見不到她們,就會關心一下。遠一點的人,我們就叫計程車去探望,合買一些東西。現在也常一起去旅遊,三天兩夜、兩天一夜之類的,感情好得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