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興行裡的辯士

興行裡的辯士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治時期,電影首度引進台灣,由於無聲電影的關係,所以需要辯士在電影銀幕的一旁說明劇情,辯士須一人分飾多角,演示各種角色的聲音對話,為了生動的表達情緒與音響效果,往往會加上動作或跺腳,辯士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左右著電影院的收益。

在這張照片中站立於左營興隆座售票亭前正中央的,即是來自台北州的名辯士吳錦春,身旁左側坐者為興隆座創辦人之一黃查某先生,身旁左二站立者為戲院主要管理者王稱奇先生。這是吳錦春先生離台前往中國經商的最後一次辯士演出,所詮釋的電影是1937年由東京發聲映畫所製作的『波止場やくざ』 : 監督重宗務;原作北林透馬;脚本村田武雄、攝影田中武治;主演三井秀男、逢初夢子、中野英治、伊達里子。

1930年代後期,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但由於當時日語在台灣並非全面普及,觀眾在理解日文有限下,因此需台語辯士進行解說。這種語言隔閡的翻譯必要性,是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仍然需要辯士存在的原因。戰後,由於觀眾無法理解國語,且文盲尚多,即便是已出現字幕旁白的國片或洋片,仍舊必須依賴辯士的解說與詮釋。辯士行業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後才漸漸消失,時至今日幾已絕跡。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辯士是無聲電影時代甚或有聲電影時代,用語言表達來解釋電影內容的人,他們擔任口述者、翻譯者、解說家、演員等各種角色。
撰寫者
洪親慧
資料來源
訪談
所屬族群
閩南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無聲電影出現之初,隨即出現了電影解說人員。而在日本傳統劇中的即有專門解說劇情的角色,隨著西方無聲電影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出現了「弁士」制度。受到日本殖民影響的台灣也出現了辯士角色,而且因為殖民地獨特的政治環境與語言環境,辯士的角色與影響力更加多元,在台灣的存在時間一直持續到戰後初期!
傳統地理區域描述
日治時期左營庄,農業發達的部落社會
主辦單位
興隆座(興隆戲院)
保存者/保存團體
王佑安
舉行時間
不定期
辦理週期
不定期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