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首度引進台灣,由於無聲電影的關係,所以需要辯士在電影銀幕的一旁說明劇情,辯士須一人分飾多角,演示各種角色的聲音對話,為了生動的表達情緒與音響效果,往往會加上動作或跺腳,辯士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左右著電影院的收益。
在這張照片中站立於左營興隆座售票亭前正中央的,即是來自台北州的名辯士吳錦春,身旁左側坐者為興隆座創辦人之一黃查某先生,身旁左二站立者為戲院主要管理者王稱奇先生。這是吳錦春先生離台前往中國經商的最後一次辯士演出,所詮釋的電影是1937年由東京發聲映畫所製作的『波止場やくざ』 : 監督重宗務;原作北林透馬;脚本村田武雄、攝影田中武治;主演三井秀男、逢初夢子、中野英治、伊達里子。
1930年代後期,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但由於當時日語在台灣並非全面普及,觀眾在理解日文有限下,因此需台語辯士進行解說。這種語言隔閡的翻譯必要性,是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仍然需要辯士存在的原因。戰後,由於觀眾無法理解國語,且文盲尚多,即便是已出現字幕旁白的國片或洋片,仍舊必須依賴辯士的解說與詮釋。辯士行業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後才漸漸消失,時至今日幾已絕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