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水田化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是臺灣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日治初期鑑於多處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積極改善農業環境,於是在明治41年(1908)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臺分四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在大正6年(1917)正式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正9年(1920)9月起工建造,灌區涵蓋嘉義、臺南廳,最南端銜接今日高雄市鳳山境,高屏溪以北,並同時興建烏山頭水庫,開鑿水路連結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系統。然因一次大戰緣故,昭和5年(1930)5月才竣工。

嘉南大圳主要水源有二,一為濁水溪,另一則是官田溪蓄水池。因濁水溪含砂量過高,八田與一遂將進水口設於林內莊第一、第二及中圍子等三個聚落,再將分散三條水流於半途匯集導入濁幹線。此外,為供應烏山頭水壩工地電力之需,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建立「濁水水力發電所」,保留迄今。

設計初期,有鑑於灌區遼闊,在北港溪以北,輔以新虎尾溪和濁水溪為水源,開鑿灌溉圳渠別線水道。其中以引取濁水溪所設計「濁幹線」灌溉水渠對雲林農業發展影響尤大,使得嘉南平原水田和雜糧、甘蔗等種植面積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林內鄉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7618842
  • 所在地-經度
    120.6084832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虎尾郡水利組合〉 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虎尾郡部〉 3、 《台灣省雲林農田水利會誌》(民國88年版) 4、 田野調查訪談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民國戰後時期/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撰寫者
    沈沐蒼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761884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608483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雲林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林內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