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褒忠萃英祠

褒忠萃英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雲林縣戶籍人口最少的褒忠鄉在過去清領時期是個文風極為鼎盛之處。褒忠鄉最初拓墾由源於福建泉州「鑑湖堂」張士箱家族,買收薄昇燦大租權及原本「Oolang」原住民「南社」番大租。

乾隆「林爽文事件」爆發,擾及蒲羗崙市街,張方高等族親協助清廷福康安等平亂有功,遂旌表命為「褒忠論街」。褒忠鄉中民村「萃英祠」主要奉祀文昌「梓潼帝君」,文獻《雲林縣采訪冊》中寫到「道光十五年,監生張克厚、舉人丁捷三、增生張嘉言創建。」記錄當時在地文人與仕紳集資8百銀元興建文昌祠,作為當地人士受教育的場所。

光緒7年(1881)因祠宇破陋傾頹,再由當時監生張銘玉、附貢生張銘獻集資5百銀元進行重修,該回整修增建三川殿。耆老指出在日治「皇民化」時,地方人士為免神尊被燒毀,先將神尊藏在土地公廟,再輾轉請到「張公館」。民國77年由時任鄉長蘇錫王與眾人遷回當今原址,亦即日治時期的「集會所」。民國94年再度將「萃英祠」大肆整修,並更名「萃英宮」而成今貌。「萃英祠」在清領時期培育20多名科舉人士,足見其教育的功能。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褒忠鄉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6944368
所在地-經度
120.3103204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1、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 2、 《臺南州祠廟名鑑》 3、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
時間分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撰寫者
沈沐蒼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