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19在地的花蕊:流域學校》-取水閘隔開的燦爛與哀傷—新城溪巡溪後記

新城溪除了我們表面看得到的河流,中下游還透過百年以來發展的水利系統,化身為「1座抬水堰+64道水門+1處抽水機組+綿延134,352公尺長的6個圳路系統=灌溉冬山蘇澳地區1,027公頃農田(1990年台灣省水利會資料)」,但也因此下游河流本尊反而經常沒水,或說她的下游,實質上已經散化成綿長網狀的水圳和農田,最後大多經過北邊的五十二甲濕地,從冬山河口出海。河流的本質,已經因為人類的利用,不再沿著特定的河道發揮輸送逕流水和各種物質,那麼原本需要沿著河道移動的生物,有沒有機會也利用現在變形銜接到冬山河間的這網狀水路呢?進不來的就進不來了,無辜的是走到一半碰到越來越乾的、或困在即將乾涸區域的那些。這超出自然穩定的季節節奏、加上農田水圳的環境跟溪流畢竟不同,很難想像上溯或降海的成魚、以及中上游孵化的漂浮期仔稚魚,要如何都能通過這些環境?


那麼,面對新城溪的居功厥偉,不知是否能考量她原本承載的豐富生產力,讓灌排系統更兼具溪流的特質,能提供動物另一條上下洄游的生路?或更務實點,在一期稻作收割後有更細緻的調節管理,同時處理下游長期因為缺乏水的搬運力量而堆積墊高的河床,還給新城溪足以貫通山海的生態基流量?春夏趴進溪底看鰕虎毛蟹上溯、冬季循點點燈火到新城溪口看捕鰻人搏浪,你會發現,「魚米之鄉」有米還要有魚,才是冬山蘇澳一級產業的該有的本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