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見學小旅行」為歷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例行活動,用意在透過參與社大所規劃的社區參訪活動,讓參與者了解該社大於社區營造、社區工作上的成果。本場社區見學小旅行為第十九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系列活動之一,由彰化縣鹿秀社大所規劃,遊程內容為鹿港廟宇建築與巷弄空間特色介紹。以下為遊程產出背後的故事:
鹿秀社區大學自開辦以來,就陸陸續續辦了解說員培訓、地方文史、社區工藝等課程,發掘鹿港的在地資源,也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鹿港。其中,黃瑞興老師便是社大挖掘的地方資源之一。
黃瑞興老師自專科生時期第一次帶導覽,便開始投入地方文史的鑽研與解說至今,尤其對於寺廟藝術與宗教祭儀最有興趣。一開始是到社大當學員,因為鹿秀社大的邀約,才開始在社大開了「鹿港寺廟文化與藝術」課程。也因為成為社大講師,開始把數十年來累積的解說資料一一整理成教材,回想剛到社大開課的時候,雖然每週上課2小時,但都得花上數倍的時間備課,對自己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能透過課程把累積的解說資料分享給學員,也很有成就感。我好奇地問老師,課堂上的學員都是什麼樣的來頭?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還會想要選這樣的課程嗎?其實選課的幾乎都是鹿港的在地人!有學員是因為朋友來不知道該怎麼介紹鹿港而來上課,慢慢地也逐漸累積對故鄉更深層的認識,而社大的文史課程,便成了居民更認識家鄉的媒介。
鹿港隨處可見的大小廟宇、曲折小徑、傳統手工藝,隨著黃老師走在鹿港的巷弄中,信手捻來均是解說的素材。每一座廟宇都有不同的建築風格、信仰文化,手工製香、竹蒸籠、打鐵店也隨著聚落的生活需求,在廟宇週邊的小巷弄因應而生。而廟宇的雕刻與彩繪,更是處處可見匠師的巧思。早期因為廟宇是地方生活的中心,老人家跟小孩常在廟前活動,所以廟宇的雕刻也多呈現勵志的故事或諺語,是祖孫互動的好素材,從建築形式到雕刻彩繪,都與地方生活連結。匠師們也持續學習與創新,在作品上融入西洋人物、卡通人物,甚至還有四格漫畫,散步鹿港一日遊,等著你一起來發現這些小巧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