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埤泰安宮媽祖廟舊貌

大埤鄉嘉興村茄苳腳聚落以媽祖廟泰安宮為信仰中心。清康熙初葉以謝姓族裔在聚落內引大湖口溪開闢茄苳腳埤,作為灌溉和民生飲用,吸引漢人循笨港溪進入內陸拓墾。康熙39年(1700),適巧北港朝天宮正在雕塑三媽神尊,欲將三媽贈與鄰近村落奉祀,此時往返北港經商的謝水性聽聞,遂與廟方洽商後獲得同意,將媽祖神尊迎回奉祀。據地方耆老和廟方沿革碑,最初由徐宗捐地建造茅草廟奉祀,之後歷年迭有重修。因為泰安宮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有頗深的淵源,因此每逢前往朝天宮進香均享有正殿並列同座之尊。

日治大正6年(1917),劉鄰倡議鳩金重修,並與劉家爵、謝却治、陳爐、劉張等人一同商議取名泰安宮。昭和15年(1940)因皇民化運動致使斗六郡轄境廟宇毀壞嚴重,因此信徒吳新賀、魏忠趁黑夜請走媽祖,而劉閂將開臺尊王和哪叱予以藏匿,蕭協降請走金府千歲,黃丙穆則將關聖帝君隱藏奉祀。

戰後信眾將各神尊逐一迎回廟內奉祀,民國36年(1947)農曆11月予以重新入火安座,並舉行建醮慶成典禮。可惜的是,泰安宮媽祖廟翻修,原古老工匠的廟宇建築藝術在2015年被全數更替翻新。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大埤鄉嘉興村嘉興路30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647601
  • 所在地-經度
    120.457521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諸羅縣志》 2、 《雲林縣采訪冊》 3、 《臺南州祠廟名鑑》 4、 口述田野調查綜合整理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民國戰後時期/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撰寫者
    沈沐蒼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647601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457521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雲林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大埤鄉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嘉興村嘉興路30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