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乾燥操作方式

跟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乾燥操作方式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乾燥操作方式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乾燥操作方式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乾燥操作方式

圖為已發酵完成之紅茶,裝簍準備進行烘乾前之狀態。

紅茶乾燥之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溫熱風,去除茶葉中的水分,使其含水量降至5%以下,延長保存期限,並破壞殘留在茶葉中的酵素,使發酵作用及其他生化反應完全停止,將品質固定在最理想的狀態,最後使茶葉形狀固定,方便儲存、包裝及運輸。

高溫熱風過程可引起紅茶若干化學成分的改變,可以使茶葉香氣形成,並且將不良影響香氣揮發物予以散發,乾燥過程中的濕熱水汽易使茶葉中茶黃質與茶紅質劣變成為茶褐質,所以一次乾燥較難以掌握乾燥度,茶乾易有火焦異雜味,品質低劣。

合理的乾燥方法應注意:控制乾燥機風量大小、溫度調控「先高後低」 2次乾燥、茶菁攤放應「先薄後厚」、甲種乾燥機速度「先快後慢」為宜。傳統經驗乾燥度判斷法,以手心握茶乾後捏碎,感覺茶乾是否有扎手及斷脆的聲音並折斷茶梗或細枝條,觀看剖面的顏色可推估茶乾乾燥度。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蔡政信
貢獻者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