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是褒忠鄉馬鳴山一帶做農地重劃時所拍下來的,照片中是排水設施,也是農地重劃工程的重點之一。不過台灣從農業走到工業,到現在已經是資訊化社會,對於農地的討論不再是生產力,而是農地的環境生態功能。不過退回到70年代,當時歷經糧食危機,提高農業生產力一直都還是重點。
農地重劃的目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增進農地利用的綜合性土地改良政策,提高每一塊農地的生產力。所以能讓機械化方式,直接臨路而可以播種、插秧、機器收割,農田可以直接灌溉和排水,讓農田的生產環境更適合耕種,來提高生產的效率。
但是農地重劃並非沒有成本,像照片中修建排水設施,或是灌溉設施,之前都需要整地,而且每一塊地的面積也都需要測量過,這些都需要費用。估算一公頃農地重劃的費用大概40萬左右,大部分由政府補貼。雲林縣在農地重劃部分的面積相當大,補助的金額也相當高。不過這種投資有助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也有助於拉近城鄉所得的差距,這才是政府真正該花錢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