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文山社大-烏吉麗他6+4音樂社群

  學員走進社大的初衷涵蓋種種可能,每個動機都是一枚蓄滿能量的種子。然而好多人心裡卻也留下學齡時期音樂課堂的憂懼,人類與生俱來的愛樂特質,為何變成遺憾的印記?如果有機會可以陪伴愛樂者實現心之所嚮,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吧?!

  聆聽學員選課動機,是備課的真實起點。學生開啟學習之門的原因比教師所能猜想的還多,在有限時間內瞭解其先備經驗、進而滿足主動學習者的各式期望,是教學者艱難而有趣的課題。以工作分析模式檢視演奏行為如何成形、以教材分析模式釐清備用曲目蘊涵的能力細項、以真心誠意覺察伙伴個別特質與人際習性,允許教學設計保留彈性,合理要求並期望個人與團體同步成長。

  吉他與烏克麗麗像是個性迥異的朋友,在社大表演藝術課程裡各自發展。課堂學習有時順利有時卡關,藉著頻繁的師生互動與同儕激勵,單種樂器慢慢唱出個別的姿態,也透過合奏或重奏形式,音符像文字般逐漸串連成抑揚頓挫的篇章。社大期末的成發規畫,讓不同班級的伙伴有了同聚的理由,兩種不同的樂器終於直接對話,藉此明白原屬樂器之能與不能,在擴展聲音的層次和特性之外,也延伸了學習者的視野與想像。

  每個人在例行性作息中經常扮演殊異角色,當諸多角色來不及順利轉換之際,情緒和意念就可能成為社大學習歷程的絆腳石。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在課堂相遇,教師的多層次教學不必然可以關照所有細節,有的伙伴打算中途放棄時,竟然因為孩子說一句「妳自己不也是半途而廢?」而驚覺咬緊牙關之必要,更多時候是學員彼此交換真誠意見與感受,在學習路途上相濡以沫。大家的日常工作是那樣忙著、往來的交通是那樣遠著,但也漸漸習慣學伴的切磋以及老師的循循善誘,時不時就能驚覺個人進步的喜悅,往返社大學習變成另一個生活的重心。

  從自我成長到公民參與、從單班互動到多班合作,甚至從單門課程、雙門同修到跨足公益性社團展開音樂分享的長期行動,漫漫路上以持續累積的能量呼應社區大學的經營理念,終至明白音樂也是全人的思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欣華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