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螺溪生態教育課程自2011年開設課程至今已進入第8年,起初深入社區開課讓社區居民農務休息後可就近學習,學生參與人數近20人,雖然有時因農忙造成出席率低落,但安排戶外教學田野調時發現學員攜家帶眷全家總出動,由此可見學員對於認識及維護在地生態環境是認同的,因此興起翻轉教學的想法。
經過2年學員人數逐年成長,也從學員中發現不同領域的人才,便思考如何讓學員發揮自己的專長結合課程發展,讓課程得以延續與擴展,因此與臺灣蝴蝶保育協會合作蝶調活動,以及參與中華鳥會全國鳥類普查活動,引發學員興趣進而發展相關專業知能以及促發嘎嘎生態社之成立。
學員成立嘎嘎生態社團從記錄東螺溪生態之美的踏查,蝴蝶廊道的營造、原生種植物園區的維護,進而建構生態教育園區,從課程學習帶領學員、社區居民投入環境調查與營造,學員及社群功不可沒。學習過程中看到學員慢慢從老師給予的知識面向,在課程中互相探討知識自我提升知能,學員在社團活動中先研究發掘問題,然後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分享記錄過程的上課方式,讓學員自我精進成長並發揮潛能,發展出多元的專業領域,目前培訓出蛙類達人雅雯老師,蝶、蛾專長淑秋老師,種子文創秀裕老師、生態導覽呂榮堂老師,從社群課程培育出生態教育人才,一同投入生態保育及推廣的行列。
課程的開端在於社大夥伴的投入,從2011年社大從陪伴課程,進而建議課程發展方向,記得2013年蝴蝶廊道建構時的照片,社大夥伴釘下主幹後,站在開端拉開網子往後退在固定,意謂引發學習的開始。從一門課(東螺溪)到兩門(植物學、鳥類)、三門(種子、回收美學、生命教育)與在地創意小吃班、彩繪班、國畫班協同教學,組織了嘎嘎生態社、食農樂活社團,成功地展開學習的社群網。學習社群有如社大枝幹,枝幹越茂密,代表社大學習越多元,除課程學習也參與公共事務及弱勢關懷等,也彌補了社大行政人員短缺困境,對社大永續經營有絕對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