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季,北門社區大學邀請張簡淑釧老師開設了「生活布藝~拼布基礎篇」課程,張簡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北門社區大學對課程的發展理念相互契合,我們都相信社大的課程應朝向自主學習社團發展,學員最終應成為一群自主學習的社群(團體)。而當時北門社大對「自主性社團的」定義是學員對社團發展有共識,經費自主,無社大參與,仍可自行運作。
之後因張簡老師個人生涯另有規劃的契機下,生活布藝課程於2012年正式轉型為自主性社團:生活布藝社。由黃琪晏擔任社長,王豔雪擔任副社長,兩人合作承擔起社團草創初期學習社群的共識凝聚及社團課程規畫等教學工作。生活布藝社最後將社團的學習目標定位為:拼布不僅是藝能的學習,期待學員能將其融入生活中,運用隨手可得的材料減少資源浪費,鼓勵社團的學員參與公共事務及議題,開展生命價值觀,回饋社區進行學習分享。
生活布藝社從課程發展到社團,由社長及幾位資深的學員組織成互相支持的教學小組,大家發揮所長、集思廣益為社團的夥伴設計實用的學習菜單,不支薪、純粹分享,繳交的社費則用來聘請其他老師來教授其他不一樣的手藝,讓社團的學習更加多元,並同時將這樣的能量帶進社區,讓更多人可以參與看起來門檻很高的拼布世界。更難能可貴的是,張簡老師與琪晏及社團幹部們一致認為,拼布用到的素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舊的衣服、穿不下的牛仔褲、甚至是淘汰的領帶,都能拿來運用,給予重生的新面貌,曾經在學甲區大灣里教婆婆媽媽們用「舊領帶變拎帶」,完成一個個美麗的手機袋,誰會想到連舊領帶都有這樣的「利用價值」。
2017年末,北門社區大學重新招標,原北門社大工作團隊喪失承辦權,「生活布藝社」全體社員決定堅守自主性社團的價值理念,開始走向「北門社大2.0」的運作模式,透過共同討論,主動的相互組織起來自行運作課程,為自己的學習全權負責,未來雖未能有政府的資源補助,但依然是一群彼此互為主體且徹底實踐社區大學精神的學習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