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永和社大-大家來畫蠟筆畫

  畫畫課的課程內容跟在地較無直接關聯,但學員彼此的交流互動會形成情感連結(一起步行上下課、閒聊、課外聚會……等),老師可以從了解同學的生活去引發一些思考,如上課途中的人行道是否好走?住家環境空氣品質如何?常去的餐廳食材健康嗎?...等,學員會自行討論環境的議題。且很多學員知識涵養頗高,本身對社區在地議題也非常了解,與其讓他們去聽課,不如讓他們成為同學的好友,漸漸影響團體裡的正向觀念。課程中會安排以環境為主題的繪畫題目,引導學員畫出上課走的路、住家環境、對社區的想像期望等。而這些作品會展出、做成宣導影片、對外分享,進而創造影響力,讓同學覺得自己的作品有更多價值,並理解回饋社區有很多模式。參與的成果以長期來看,目前有著良好的開始。

  從比例上來說,對社區議題有興趣的人是少數,且多數同學工作生活壓力都繁重,僅能做到不排斥聽課、不要花太多時間執行參與,要動員整班不是很容易。以個人的觀察,班上同學有各種類型,完全不理解公共議題的人會需要聽課,而對議題理解的人卻覺得講座課程太淺顯,因此要安排適合所有人的內容、共處一間教室是很難的。可能要打破「一間教室」的概念,開放原本侷限的班級區分,讓同學找到適合的參與模式,或與其他專長的班級結合。以畫畫班為例,大家擅長的是繪畫,可能不擅長當導覽志工,因為視覺天分跟語言天份並不一樣。與其呼籲斯文的畫畫班排除壓力走進人群,不如讓大家專心畫畫,完成的作品交給導覽班、語文班當解說素材,成為彼此的養分與協力資源,針對同一個議題作出不同的貢獻。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立心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