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區大學步道行動教室(簡稱「步道社」),不單是一個走路、登山的同好休閒團體;而是一個關心步道環境、綠色交通、低碳友善的公共性社團。為強化社團的公共參與行動力,以及發展志工專業,2016年步道社春季班,更引入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步道學」入門課程(12堂課),希望透過「步道學」實務與理論兼具的培力課程,以課堂專題、戶外踏查、實地手作、分享討論等多元課程形式,深化郊山守護的在地能量。
為引發更多社員的積極參與,每學期都會以某一個或數個與步道有關的主題,貫穿整個學期的課程規劃(例如:步道上的食與衣、步道上的動植物、輕量化、無痕山林守則、野外求生與急救…等)。而每學期主題之決定,乃於前一學期結束前,蒐集該學期社員意見,並佐以顧問講師之建議擬定。除每周一晚上的室內課程,每個月還會安排一次戶外課程,例如:期初的迎新活動、期中的戶外踏查走讀、生態觀察…同時也必會包含一場手作步道的環境體驗活動,以及期末兩天一夜的期末旅行。以凝聚社員間的感情,並將課程所學落實於戶外活動之中實踐。
步道社的學習得天獨厚地,透過步行結伴走進大自然,常能激發學員的五感潛力,既豐富生活視野,也因為接觸草木昆蟲及大自然的變化,而啟迪了對生命存在的敬意;加上步道社綿密多元的課程設計、課務分工和經驗傳承,以及邀請社員於課堂間進行個人專長或專業的主題分享,許多人在步道社裡得以發展出第二專長與潛能。〈步道社就曾有倆位資深社員因深度參與公共事務之推動,分別完成個人首次出版的夢想。一為吳秋照的「學姐的園區工作日記」、另一為許明正等的「瓦窯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目前,他們分別在社區影像紀錄片和生態旅遊導覽解說領域,皆有優質特殊表現。〉
當然,步道社也和許多公共性社團一樣,需長期面對「個人休閒/同好社群 v.s. 公共議題/參與」的辯證和拔河:如何讓因喜歡步行親近自然而「路過」〈誤打誤撞加入〉的學員,因著社團課程的設計、社團運作的經營,而促發社員對公共事務與大環境的關注,一直是公共性社團經營的大哉問。
為了讓公共性社團有一個較平穩的發展基礎,永和社大除了調整選課制度外,也透過定期會議及「跨社團聯展」作為社團相互學習的平台。社團聯展不只有展示,也由顧問及校外專業者組成「共振團」,針對社團發展困境及未來運作的具體行動方案給予提問與建議。步道行動教室有幸能持續至今,除了吸引人的設計外,也要感謝無私奉獻的資深社員及幹部,以及永和社大所營造出成熟的公共氛圍、完整的配套措施,讓社團經營者與參與者可以在綿密的支持網絡中,走出社團長遠的經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