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大藝術基地進行木工學習的快樂木頭人們,想像著學習之餘,能有一處休憩的開放空間。於是,助教顏老師發動:「這林子上有座樹屋多好!」等了兩年,有了發揮場所,樹屋的想像開始在學員間發酵。經過了師生團隊幾次討論後,從學習生活需求發展的樹屋想法有了可實踐的機會。
「在開放的休憩空間蓋樹屋,和在自己的庭院蓋樹屋會有什麼不同?」這是蓋樹屋最核心的問題,經過幾次討論,我們認為開放空間的使用者不會只是自己,必須融進公共使用者,以及自然生態與環境共生變因。於是決定以體驗、對話、協作為方法,營造公共學習機會。有此概念後,學習從體驗環境的日曬、風吹開始,發展環境知覺與樹屋座落了解,經由在小組中與他人對話,收斂樹屋建造的基礎想像,進而設計、做模型,到使用者票選與意見收集,最後進行設計模型的修訂。模型確定後,後段從地基、材料準備、建造法到進行搭構。一位藝術老師、一位木工教學老師;三位木工助教,加上25位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員,就這樣展開課程學習。開課了,老師、學員到齊了,樹屋材料卻還在尋找中,一天,學員打來電話,媒合了廢木料處理場,運來了一批廢材,樹屋的柱子有著落了;接著高雄市公園更新,找到了一批廢棄棧板,樹屋層板材也有了。原本是提供給成人的課程,陸續跟來幾位小朋友,小朋友從旁觀到參與協作,豐富了混齡學習的內容;由於課程著重學習方法規劃,樹屋搭構技術交給學員團隊去討論,因此學員經驗有了機會滲入,平面圖、3D模型建構學員自告奮勇執行,進而當起解說人;樹屋木頭起造,因此柱腳很重要,要防水又要防白蟻,老師提出問題,各小組開始想像該怎麼能立柱又能維護,於是各種方法出籠,最後老師提出以木工解決的方法後,大家豁然開朗,拉深了學習深度和廣度。原本規劃54小時課程,只進行到一樓層板,但課程結束後,學員仍然定期進場協作直到樹屋落成,遠遠超越課程要求。
當學習逐漸從技術或知能的吸收中,滲入了生活的內容,學習就會以更為活潑、多元與創意的方式展現,經由體驗、對話與協作,開放空間營造所需要的公共對話與協作素養油然產生。

